原標題:聚天下英才 譜華美樂章
——記雄安新區人才“引、育、留、用”新態勢
中國雄安官網4月12日電(翟曉敏 封俊龍)雄安新區,一幅“妙不可言”的美麗畫卷,一座“心向往之”的未來之城,更是一片“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奮斗熱土。五年來,雄安新區始終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研究出臺一系列人才“引、育、留、用”配套政策,吸引無數有志之士投身“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五年來,雄安新區黨工委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匯聚了一大批政治過硬、業務過硬、能吃苦、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為新區開局起步作出了積極貢獻。
當前,雄安新區站在新的起點上,在“五新”目標的引領下,人才“引、育、留、用”新態勢正在迅速形成,各類英才齊聚雄安,為雄安新區建設發展凝聚強大力量,助推新區建設的宏偉藍圖從紙上到地上的加速蛻變。
“筑巢引鳳棲 花開蝶自來”
“新區設立以來,人才工作始終是新區工作的重中之重。”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雄安新區設立以來,新區黨工委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并成立新區黨工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建雄安人才特區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統籌推進新區人才戰略,提出“政治引領、疏解引導、產業引聚、服務引吸”的引才思路,出臺《關于加快聚集支撐疏解創新創業新人才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新區人才工作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新區還匯聚北京、上海等國內專家參與編制完成了《雄安新區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雄安新區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為新區人才工作明確了任務目標、指明了工作方向、規劃了發展路徑,為新區人才工作提供了指南。
2022年1月22日,雄安新區首次人才工作會議召開,提出要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出堅持政治引領、疏解引導、產業引聚、服務引吸“四引”引才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雄安引才特色優勢,全面實施“雄才計劃”,加快聚集支撐承接疏解和高端高新產業發展的各類新人才,全力建設人才特區和高端人才聚集區。雄安新區聚焦“支撐疏解、創新創業”兩大主題的“雄才引進”一攬子計劃全面實施。
為確保疏解單位和人才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雄安新區以服務疏解單位和入駐企業為重點,出臺積分落戶辦法,實施居住證制度,研究制定有一定吸引力的住房、薪酬、醫療、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同時,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公共服務配套不斷完善、重點片區框架全面拉開等軟硬環境吸引力持續提升,為人才集聚、產業發展提供充滿活力的發展空間。
截至2021年底,新區共引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雙一流”高校高學歷人才1000余名,教育醫療領域骨干優秀人才千余名。在高端人才引進方面,柔性引進院士、高層次專家等高端人才12名,規劃建設重點領域人才100余名。此外,雄安創新研究院1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并成功引進3個院士團隊、5個重點項目人才團隊。
“雖然新區人力資源流動逐步加快,流入新區的人才有所增加,但是與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要求仍有差距,人才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區將繼續從深入實施“雄才計劃”、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機制、積極導入建設一批人才載體平臺、打造“雄安雄才,未來已來”人才品牌活動、加快提升人才服務市場化水平、與京津冀及沿海發達地區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機制六個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將雄安新區打造成為高端人才集聚區和人才特區。
“干部鞋底沾著泥 百姓臉上才能帶著笑”
“作為黨員干部,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厚植為民情懷,始終做到心中有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月25日,在容城縣兩周一次的青年干部讀書交流研討會上,容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振嶺在與青年干部交流時說,“干部不能高高在上,必須要腳踏實地為群眾辦實事兒、辦好事兒,干部的腳只有落了地,鞋底粘上了泥,老百姓的臉上才能帶著笑!”
容城縣是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所在地,也是新區建設的“主戰場”,為了提升容城縣黨員干部素質,給新區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五年來,容城縣在人才“引、育、留、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培養和提升黨員干部素質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擂臺賽、培訓班、研討會、智慧課堂等學習交流活動是我們培養黨員干部的重要途徑。”劉振嶺表示,這些學習交流活動看似空而不實,但這絕不是形式主義,是能夠實實在在地提升黨員干部學習和工作能力、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激情的實策。
劉振嶺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每周一次的“鄉鎮基層黨建述職擂臺賽”是給鄉鎮黨員干部上臺演講的一個平臺,要求所有上臺的基層干部結合新區重點工作及當地實際進行脫稿演講,不僅要把每周的工作重點、工作措施、取得效果講清楚,還要把下一步打算和計劃說明白。每次擂臺賽,組織部領導班子成員都會參加并進行打分,各鄉鎮排名即時公布。
“如果有的鄉鎮排名總是在后面,他們會主動找到排名靠前的鄉鎮甚至縣委組織部,學習工作方法、改進演講方式,學習氛圍非常濃厚,鄉鎮干部的工作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劉振嶺說,“鄉鎮干部每天面對的就是群眾,他們需要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如果連事情都表達不清楚,怎么可能做好群眾工作呢?群眾又怎么可能配合政府工作?”
此外,容城縣所有培訓活動開展之后都會組織考試,考試成績全系統公布,并做為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目前,擂臺賽、培訓班、研討會、智慧課堂等活動陸續開展,容城縣黨員干部培訓已覆蓋所有黨員干部及入黨積極分子。
五年來,大批青年人充實到了容城縣干部隊伍中,“培訓+測試+考察”三位一體提拔重用干部的模式也在容城縣逐步形成,青年干部被破格重用提拔已成為常態,干部隊伍學歷和年齡結構逐步得到優化。
“人才的‘引、育、留、用’是一項復雜且非常重要的工作,雖然我們在人才工作中進行了很多的工作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對于新區‘高標準、高質量’發展來說,還有很大差距,還得讓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劉振嶺介紹,目前,容城縣成立了正科級“容城縣人才發展中心”,并聘用了人力資源方面專業性人才,負責全縣人才“引、育、留、用”工作。
“在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堅強領導下,在‘五新’目標的引領下,我相信,容城縣的人才工作肯定能夠得到飛躍式發展,容城縣黨員干部也必將成為新區建設發展的強力‘助推器’。”劉振嶺說。
“用高素質人才托起孩子們的美好未來”
“新區設立之前,我們就針對高學歷教師制定了住房補貼政策,但由于雄縣這個小縣城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導致一直沒有相應的教師享受這個補貼。”雄縣教育局機關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佟振軍說,“雄安新區設立后,雄縣教育終于迎來了久違的春天。”
“以前我們縣每年教師招聘名額只有幾十個,都集中在初高中,別看名額少,這都招不滿。”佟振軍說,“2017年新區設立后,我們得到了500名人事代理教師的名額,卻有六千多人報名,眾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名校畢業生也來報考,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雄安新區的吸引力有多大。”
據悉,新區設立五年來,在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及雄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雄縣教育局以人事代理的形式招聘教師1607名,極大緩解了雄縣教育師資短缺的情況。在此情形下,雄縣小學教師隊伍結構也得到了極大優化。
“以前新進教師少,再加上招聘向初高中傾斜,就導致小學音體美等專業老師有很大缺口。”雄縣教育局教師辦主任梁東新介紹,教師招聘名額的大幅增加,為雄縣各學段教師招聘以及按需招聘提供了足夠空間。經過5年的補充,雄縣教師隊伍力量和結構得到了極大增強和優化,為雄縣教育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
雄縣第二初級實驗中學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區設立后,這所十幾年沒有招聘新老師的學校,引進了104個年輕教師,其中,碩士研究生就有13個。“以前,學校40歲以上的老師占絕大部分,教學方式比較固化。”雄縣第二初級實驗中學副校長郎平表示,隨著年輕教師的到來,不僅優化了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也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手段,激發了整支隊伍的活力,提升了教學水平。
除了教學提升外,雄縣各校的課后服務也因為年輕教師的加入,開展得有聲有色。雄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崔麗娜說,“年輕教師們的想法新穎,而且具備的技能也很豐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雄縣各學校利用社團活動和課后延時服務的時間,開設了舞蹈、戲曲、書法等課程。此外,各學校還自主開辟勞動教育基地和勞動實踐課,邀請民間匠人,讓學生體驗泥塑、剪紙、手編、木工制作、葦編等手工技藝,讓學生們得到全面發展。”
“這些新教師是雄縣教育系統的寶貴財富,為了留住他們,我們在人才服務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崔麗娜介紹,在生活上,雄縣教育局經常舉辦青年聯誼活動,讓年輕教師能夠認識更多的朋友;在工作上,開展“青藍工程”,讓年輕教師得到快速成長;在待遇上,為外地教師提供公寓式宿舍,改善教師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
“我們將竭盡全力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給他們家一般的溫暖,讓他們能夠在雄縣安安心心地工作、快快樂樂的生活。”崔麗娜說,“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努力,一起托起孩子們美麗的未來。”
“創造‘雄安質量’, 需要‘雄安鐵軍’ ”
創造“雄安質量”、建設“廉潔雄安”是雄安新區工作的兩大主題。作為雄安新區開發建設的主力軍和先鋒隊,雄安集團堅持“投資、融資、開發、建設、運營”五位一體經營理念,凝聚各方力量,吸納各類人才,短短幾年就發展成為雄安新區新人才的集聚地。
“由于新區項目眾多,且大部分項目為急難險重的建設任務,所以對于人才素質有很高要求,可以說‘求賢若渴’。”據雄安集團人力資源部副部長蘇會文介紹,集團先期引入和培養的一批經驗豐富、能夠獨當一面的開發建設類人才,對新區各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的穩步推進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在面對一個個挑戰、戰勝一個個困難的同時,雄安集團鍛造出“鐵心忠誠跟黨走、鐵心感恩為人民、鐵心進取干事業、鐵心敬畏守紀律”的“四鐵四心”企業文化,這不僅成為其“鐵軍”建設的基石和支點,也為新區高質量建設發展帶來強大精神動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自2019年以來,雄安集團以重點項目為引領,陸續開展“百日攻堅”“十月突破”“‘悅容’志愿服務”等活動,組織“‘五新’實戰講堂”“工程師研修班”等學習班,讓干部人才在“知行合一”中鍛煉與提升。在容東片區第二批回遷時,工程師研修班同期組織了“容東實戰訓練營”,讓學員們全流程參與到群眾回遷工作,從群眾的視角復盤建設過程。
一位學員表示,通過此次實戰訓練營,不僅提升了個人的領導力、團隊的執行力,還學會了自我覺察、自我管理,讓自己努力成為一個有專業能力、有管理能力、有系統思維能力的合格工程師。
“校招員工也是集團后備人才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蘇會文說,目前雄安集團的人才隊伍中近30%為校招的年輕人。為讓這些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孩子快速成長為合格的建設者,集團組織人力部門制定了“鐵軍雄才”培養計劃。
據介紹,“鐵軍雄才”培養計劃周期為三年,按照“2+1”模式開展,其中培訓期兩年、競崗實戰期一年,三年后長期跟蹤培養。通過集中培訓、輪崗鍛煉、導師帶徒、課題研究、競崗實戰、考核評價等六條跑道,形成一體化培養選拔人才模式,全過程、全方位跟進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以來,大部分校招人員已經成長為公司的業務骨干,部分優秀的員工已經進入集團的管理序列,走上二級公司的中層領導崗位,培養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蘇會文說。
隨著雄安新區建設的全面鋪開,雄安集團的業務更是涵蓋了基礎設施、城市開發、數字城市建設、生態建設等城市建設和運營的各個方面,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因此多元化。蘇會文表示,“城市運營服務是我們未來工作的重點。”
據悉,為了在用人方面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雄安集團嚴控建設人才增量,并將部分建設人才培養轉型為運營人才。“目前,財務、商業、物業等職能類培訓正在陸續開展。”蘇會文說,“隨著雄安集團人才戰略的不斷完善,這支‘鐵軍’隊伍一定能夠成為雄安新區投融資及建設運營人才的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