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擴大有效投資 穩定經濟增長——《關于穩投資的六條政策措施》解讀
投資和項目建設對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關鍵性作用。
6月1日,省政府印發《關于穩投資的六條政策措施》,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引導各地各部門抓投資、上項目、促發展。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段占東介紹,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常態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兩手抓、兩不誤,將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穩定經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持續強化工作舉措,狠抓工作落實,在全省上下掀起了狠抓投資、大上項目的新熱潮。
從目前情況看,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1至4月同比增長1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為有效應對疫情不確定性給投資和項目建設帶來的制約和挑戰,我省制定出臺《關于穩投資的六條政策措施》,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
加強項目謀劃儲備。針對大項目、好項目儲備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圍繞國家政策導向和重點支持方向,引導各地超前謀劃一批網絡型、數字型、城市、農業農村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另一方面,結合地區資源稟賦,聚焦12個省級主導產業和107個縣域特色產業,組織各地再謀劃儲備一批優質產業項目。同時,動態完善項目清單,持續強化項目支撐,6月底前將年度投資計劃全部細化落實到具體項目,年內擬新增省重點前期項目500個以上。
暢通審批“綠色”通道。針對疫情對項目前期工作的影響,組織市縣政府組成工作專班,點對點為項目提供“保姆式”代辦審批服務,為項目加快開工提供有力支撐。全面推行“不見面”審批,實行項目在線申報、在線審批、在線政策解答、在線評審等,最大限度減少項目單位跑辦時間;鼓勵采用容缺后補審批方式,進一步縮短辦理時間,提高審批效率。
強化項目服務保障。嚴格執行差別化環保管控,對納入環保正面清單的重點項目,在滿足環保要求的情況下,實行全過程“不停工、不檢查、不打擾”,堅決杜絕“一刀切”執法行為。加強項目用能保障,對能耗強度低于當地且不高于全省“十四五”末目標值的新建項目,一律不受能耗增量指標限制;對納入國家和省級規劃的重大項目實行能耗單列。
多渠道爭取中央資金。搶抓政策機遇,加快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6月底前發行完畢,力爭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畢,力促項目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程量;精準對接國家擴大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領域,及早做好新型基礎設施、新能源等新增領域專項債券項目謀劃儲備工作,積極篩選符合條件的優質項目,進一步擴大專項債券資金規模。加大中央資金爭取力度,制定中央預算內投資及相關中央資金申報指引,明確各專項資金的支持范圍、申報條件、申報材料以及申報程序,力爭年內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200億元以上。
保障項目順利施工。針對疫情期間交通管制的問題,鼓勵實行閉環管理和專用通行證制度,保障建設單位原材料運輸暢通,確保項目不間斷施工;針對疫情期間建設單位用料短缺的問題,鼓勵以縣區為單位,在滿足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利用邊遠和空閑場地統籌建立砂石料儲備場庫和混凝土供應站,滿足域內建設工地20日以上用料需求,確保在疫情發生和外采建筑用料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及時保障工地用料需求。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放寬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等領域準入,除法律、法規明確禁止外,一律向民間資本開放。支持民間投資參與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年內REITs實現零的突破。鼓勵具備長期穩定經營性收益的存量項目采用PPP模式盤活存量資產,將收回資金按規定用于再投資。同時,每月向民間資本推出一批優質項目,全年擬推介項目200個以上、總投資1500億元以上,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重點領域項目建設。
段占東表示,下一步,省發改委將深入落實全省項目建設年工作部署和“實、考、保、包、促、評”工作要求,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健全工作機制,在重點項目建設、中央資金爭取、優化審批服務等方面,加大工作推進和督導力度,確保工作不松勁、項目不斷檔、投資不停步,推動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有進、穩中向好。(記者 潘文靜 通訊員 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