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雄安新區容西片區4號能源站項目主體封頂,正式進入二次結構施工、鍋爐安裝及機電安裝階段。至此,容西片區4座能源站全面封頂。
7月7日,雄安新區容西片區4號能源站項目主體封頂。
該項目是容西片區安置房的重要配套工程,由中建安裝集團有限公司承建。該公司承擔了容西片區兩個一級能源站的項目建設,其中1號能源站近期已封頂。兩個項目包括一級能源站2座、二級能源站13座及智慧供熱系統,預計10月竣工投用,建成后可為容西片區7.8平方公里,約10萬人口提供供暖保障。
中建安裝公司項目負責人表示,1號能源站、4號能源站為一級能源站,基坑深度為7米,均屬于超危大工程,且場地狹窄,施工作業空間極其有限。深基坑開挖是項目開工后面臨的首道“關卡”,項目團隊精心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一次性通過專家論證,采用分層開挖、分段支護,達到施工工序無縫連接。同時在基坑周圍每隔20米共設置25個智能監測點,自動化預警設備可隨時掌握支護結構、周圍土體、地下管線及水位情況,保障基坑支護驗收一次性通過。基坑平整后,設計為1.1米厚度的筏板基礎,為避免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產生的溫度裂縫,項目團隊策劃專項方案,在混凝土澆筑作業中沿基礎筏板中間水平位置,均勻固定導熱管和10處測溫線,澆筑過程中及時啟動冷凝水循環系統,通過溫度采集器隨時監測混凝土內外溫差,高質量完成1萬立方米基礎混凝土澆筑工作,筑起穩固地基。作為核心區域,1號能源站和4號能源站鍋爐房區域局部梁高達12米,屬于高支模危大工程。項目采用承插式盤扣式支撐架模板支撐體系,實現高效搭拆,安全性更高。并在高支模底端安裝荷重傳感器,通過高支模監測系統實時監控模板的支撐應力,有效預防超負載導致支架倒塌的安全事故發生。
項目團隊自今年1月15日進場以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履約。為最大程度避免突發疫情帶來的勞動力緊缺,項目提前儲備各專業近400名勞動力資源。5月項目大干期間,北京、天津等地疫情封控導致700噸在途鋼材無法供應,連夜聯系組織河北當地大宗物資供應商資源,及時緩解了燃眉之急。同時,通過科學有序安排施工交叉作業,在混凝土澆筑施工中打破常規做法,采用主體結構與鍋爐設備基礎及電纜溝一次性澆筑成型技術,節約工期近30天。項目團隊以精細化管理促進項目質量提升,將“樣板引路”和“首件驗收制度”貫穿施工全過程。在土方開挖、基坑支護、鋼筋綁扎等5道關鍵工序中實行“首段”驗收制度,將質量管理重心前置。通過安全紅黃牌預警、日常信息化檢查平臺等實行質量監督,質量驗收合格通過率100%。
走進項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綠色生產無處不在。主體工程外圍用鋼板網替代了塑料密目網,所有裸土區域均是綠色防塵網;項目入口處設置車輛自動沖洗裝置和三級沉淀池,車輛駛出前沖洗,保證塵土不帶出工地,沖洗用水流入沉淀池循環使用;現場揚塵噪聲監測系統實時監督,與四周圍擋噴淋系統聯動,在揚塵指數上升時實現自動噴淋抑塵。項目利用基坑定型化維護欄桿、裝配式爬梯、植草磚等可重復利用臨時設施實現降本增效,將綠色環保理念體現在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制定短料管控管理辦法,將廢舊短鋼筋二次利用,制作成模板定位筋、支撐鋼筋等,實現廢料新用。
雄安集團基礎建設公司能源事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雄安綜合性能源站,項目建成后將充分契合新區能源利用方式,形成集變電站、供熱設施、儲能系統、智慧能源互聯網等多能供應模式,實現一級站網互聯互通、接納外部熱源,二級站網低溫運行,接納再生能源,立體建立電氣、燃氣、地熱等能源綜合利用的互補清潔供熱體系,成為打造綠色低碳發展的樣板工程。(河北日報記者張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