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省政府有關部門:
為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精神,加快推進全省氣象高質量發展,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人民生產生活、面向我國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為導向,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有力保障。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開放協同的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學術水平和影響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基本建成覆蓋京津冀的立體精密智能氣象監測網、無縫隙全覆蓋的智能數字預報業務體系和普惠精細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監測、預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氣象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氣象關鍵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氣象監測、預報和服務水平國內領先,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基本實現。
二、發展重點
(一)增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1.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智能觀測和數據融合分析、數值預報模式應用、災害性天氣預報、智慧氣象服務、人工影響天氣、氣候變化應對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納入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予以重點支持。開展強對流天氣、人工影響天氣、太行山—燕山暴雨等大氣科學試驗,加強氣象災害機理研究。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非常規觀測技術等與氣象深度融合應用。
2.搭建氣象科技創新平臺。充分利用國家及京津科技創新平臺和資源,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和建設,鼓勵聯合參與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強化省氣象與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邢臺大氣環境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石家莊國家級飛機人工增雨和科學實驗基地、饒陽和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雄安新區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雄安大氣邊界層重點開放實驗室等研究能力建設。落實氣象科技力量倍增計劃。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氣象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制度,強化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創新激勵。
3.建設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將氣象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納入我省各類人才專項計劃、人才工程(項目),落實人才獎勵和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高校增加氣象類專業及相關學科,促進氣象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交叉融合,加強氣象跨學科人才培養。將氣象領導干部納入地方干部交流范圍,不斷優化氣象干部隊伍結構。加強氣象教育培訓能力建設,推動氣象人才隊伍轉型發展和素質提升。
(二)強化氣象基礎能力建設。
1.建設精密監測系統。科學加密建設天氣、氣候和專業氣象觀測設施,強化地基垂直探測,形成陸海空天一體化、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系統,提升大氣仿真模擬和分析能力。加強氣象、通信管理、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合作,依托通信鐵塔、高層建(構)筑物等開展氣象觀測。擴大省級氣象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授權范圍,完善氣象探測裝備計量檢定和試驗驗證體系。加強氣象衛星遙感和雷達應用,做好無線電頻率使用協調。健全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鼓勵和規范社會氣象觀測活動。加強氣象、住房城鄉建設、自然資源、公安等部門協作,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
2.發展精準預報技術。建立逐1小時更新的數值預報系統、逐10分鐘更新的降水預報系統。發展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和臺風、海洋等專業氣象預報模式產品的應用技術,建成全面支撐智能數字預報業務的客觀預報預測算法庫。建立氣象資料客觀分析、預報產品自動生成、預報結果快捷訂正的氣象預報預測綜合業務平臺。
3.加強精細氣象服務。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發展基于場景、基于影響的精細氣象服務技術,研發、優化氣象服務算法,建設面向公眾、行業的智能化決策、氣象服務平臺。發展需求自動感知、產品自動生成、信息精準推送的智慧化氣象服務,有機融入決策指揮、調度管理平臺和智能生活終端。建立氣象部門與各類服務主體互動機制,探索打造普惠共享的氣象服務眾創平臺,促進氣象信息全領域高效應用。
4.促進數據融合應用。建設“數算一體”氣象大數據云平臺河北中心,實現大數據資源、計算資源、算法資源集約發展。利用省政府信息資源交換共享開放平臺,推進信息開放和共建共享。加強跨部門、跨地區氣象數據獲取、存儲、匯交和使用,提高氣象數據應用服務能力。適度超前升級迭代氣象超級計算機系統,優化氣象通信網絡,提升數據處理和信息傳輸能力。強化氣象數據資源、信息網絡和應用系統安全保障。
(三)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強化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建立健全分災種的氣象風險預報預警體系,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海河流域區域洪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海洋災害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和氣象災害防御決策支撐能力。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覆蓋率、及時性和精準度。建立氣象災害鑒定評估制度。
2.強化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應對能力。定期開展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強化普查成果應用。完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強化防御設施建設,提升重點區域和敏感行業基礎設施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健全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制度,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在預警信息發布中的應用。實施“網格+氣象”行動,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鎮(街道)等基層網格化管理。挖掘氣象文化寶藏,強化氣象科普宣傳和文化傳播。加強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演練。
3.強化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完善統一協調的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和作業體系。打造國內一流的人工影響天氣室內實驗中心,培育省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創新中心。發展安全高效的作業技術和新型作業裝備,推廣無人機作業。加強石家莊、冀東、冀西北飛機增雨基地建設,提高空地一體化作業能力。打造冀東森林防火、冀西北生態涵養、燕山南麓水源涵養等人工影響天氣特色示范區。提高云水資源監測和作業效果評估能力。強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聯合監管。
4.強化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機制。深化氣象防災減災“一本賬、一張圖、一張網、一把尺、一隊伍、一平臺”標準化建設,完善以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為先導的多部門跨區域聯動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氣象保障能力。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績效管理,督促落實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完善巨災保險等風險轉移制度。依法做好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
(四)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1.提升農業氣象保障能力。健全氣象為農服務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高質量服務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建成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圍繞糧食生產、種業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開展全鏈條氣象服務。面向糧食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強精細化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評估業務,做好病蟲害防治氣象保障服務。強化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面向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直通式氣象服務。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氣候資源的精細化影響評估,打造河北“氣候好產品”。
2.提升海洋經濟氣象保障能力。將岸基站、浮標站以及微波輻射計、閃電定位儀、風廓線儀等海洋氣象監測設施建設納入海洋觀測網規劃內容,推進海洋和氣象觀測信息共享共用。建設智能化海洋氣象服務系統、海洋氣象信息發布系統,強化精細化海洋氣象預報預警和信息發布,提升海上應急、海上交通、沿海旅游、海洋牧場等氣象預報服務水平。
3.提升交通強省氣象保障能力。發展高速公路、貨運鐵路、通用航空、海上航運等大交通氣象服務。將氣象觀測設備納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點路段氣象要素實時、精準智能感知。共享交通流量、公路路況、船舶定位等交通信息,增強交通氣象大數據融合應用能力。做好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及支線機場航空氣象服務,保障機場群安全運行。建立多式聯運物流氣象服務體系,強化商貿物流氣象服務。
4.提升“氣象+”賦能行業發展能力。面向重點行業開展全鏈條氣象服務,推動氣象服務深度融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強化能源保供氣象服務,提升電力氣象災害精準預報預警和光伏、風能發電功率預報能力,建設全域范圍氣象監測支撐體系,助力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建立健全相關政策制度體系,促進并規范氣象產業有序發展。
5.提升服務重大戰略能力。建成雄安新區全國智慧氣象示范區,推動智慧氣象服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圍繞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支撐區和產業協同發展,強化氣象科技支撐,加強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提供優質氣象服務。推廣應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氣象科技成果,支撐區域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工程建設、重大活動開展和冰雪經濟產業發展。
(五)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氣象服務供給。
1.強化公共氣象服務供給。創新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模式,建立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制度。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加強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建設,實現各類媒體氣象信息全接入。完善公共氣象服務融媒體傳播平臺。增強農村、山區、邊遠地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
2.強化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供給。推動氣象服務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構建滿足多元化需求的氣象服務產品庫,開展個性化、定制化氣象服務。提高健康氣象風險預測預警能力,強化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出行安全氣象服務供給。提升全民健身氣象服務水平。
3.強化城鄉氣象服務供給。加強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發展分區、分時段、分強度精細化預報,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信息精細到鄉鎮(街道)。將氣象服務全面融入城市數據大腦和網格治理體系,強化城市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網絡、交通運輸等生命線安全運行氣象保障。在城市規劃、建設、運行中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增強重大氣象災害防控能力。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高風險地區監測預警服務能力建設,構建行政村全覆蓋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響應體系,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
1.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氣候承載力評估,提升張承、白洋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和脆弱區的氣候變化監測和風險預測預警能力。強化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點城市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和決策咨詢能力。建設覆蓋典型生態類型區以及重點城市的溫室氣體監測網,加強碳排放源和吸收匯動態變化研究。
2.強化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建立風能、太陽能資源分布圖譜,開展風光資源評估和未來資源趨勢預測,開展大規模風電、太陽能資源開發潛力和風光互補潛力評估。完善風能太陽能觀測站網布局,開展風能太陽能發電功率、發電量預報預測,提升電力消納水平。
3.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開展燕山—太行山生態涵養區,張家口、雄安新區重點生態安全保障地區,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帶、渤海灣海岸海域生態保護帶、環首都生態過渡帶等生態功能服務和氣象影響評估,強化塞罕壩機械林場、壩上草原和淖泊、白洋淀湖泊濕地、雄安新區“千年秀林”、衡水湖濕地、南大港濱海濕地、沿海防護林和環京津生態空間等重點區域氣象服務。開展生態氣候效益數值模擬評估,完善生態業務體系與氣象服務機制,強化重點生態系統重大工程建設氣象保障、生態文明績效考核科技支撐。打造氣象公園、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氣候宜居地等氣候生態品牌。加強面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的氣象服務,提高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氣象保障能力。
三、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制定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有效銜接各項改革與創新措施,解決本地、本領域氣象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二)加強統籌規劃。科學實施氣象設施布局和建設規劃,推進氣象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氣象服務供需適配、主體多元。建立健全相關行業氣象統籌發展機制,深化氣象領域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構建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開放合作新格局。
(三)加強法治建設。推進地方氣象立法和規范性文件制修訂,完善氣象標準體系。實施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統一發布制度,規范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氣象信息服務等活動。
(四)加強投入保障。各級政府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所建設的地方氣象事業項目,其投資主要由本級財政承擔,其運行經費由本級財政安排支持,做好資金、項目、用地等支持保障。穩定氣象人才隊伍,按國家和我省有關政策規定落實氣象職工有關待遇所需經費。加快欠發達縣(區)氣象基礎能力建設。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22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