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言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有助于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廣袤的燕趙大地上,長城、大運河、明清皇家陵寢、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等4項世界文化遺產星光璀璨,泥河灣、太子城、滄州鐵獅子、正定古城、西柏坡等歷史遺珍和革命文化資源星羅棋布。省委書記倪岳峰多次在會議和調研中,就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作出明確指示、提出具體要求。
然而,一些地方還沒有充分認識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不可再生性。有的缺乏歷史責任感,對遺產保護重視不夠,“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有的缺乏先進理念和科學保護措施,歷史文化遺產修復工作沒有修舊如舊,破壞了其原始風貌,更有甚者,文物被“保護”一次就受一次傷害,且一次比一次損壞嚴重;有的地方“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等現象長期得不到糾正——不能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會割裂歷史、淡漠文化,是對歷史、人民和子孫后代不負責任。
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繼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文化遺產,是歷史和民族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深刻理解歷史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增強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堅持保護優先,有序開發利用,創新展示方式,才能有效挖掘歷史文化遺產蘊含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加強傳承利用,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
修復隆興寺、保護古寺碑、組織開展文物、古樹普查……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為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傾注了大量心血,保存和延續了正定的歷史文脈,也為我們如何保護、傳承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榜樣。敬畏歷史才能創造歷史,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始終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我們就能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注入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