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是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作出的部署,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日前,記者采訪了阜平縣、魏縣、唐山市豐南區三個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這些創建單位各有側重探索鄉村振興路徑模式,著力在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領域尋求突破,為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阜平縣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壯大富民產業
2022年12月23日,在阜平縣龍泉關鎮顧家臺村,村口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達,村外的山坳里,黑黝黝的香菇大棚鱗次櫛比。
“香菇大棚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好,2022年兩個棚收入5萬多元。”楊偉彥是顧家臺村第一批種香菇的人,幾年下來,她不僅摘掉了窮帽子,翻新了老房子,還清了外債,還買了一輛十幾萬元小汽車。
小香菇在大山深處撐起了致富傘。顧家臺村黨支部書記顧錦成介紹,近年來,顧家臺村搭上了阜平縣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快車,集中流轉120畝土地,與縣里的龍頭企業合作建設50個香菇大棚,大力發展香菇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在香菇產業的基礎上,村里相繼發展了高山林果、鄉村旅游、牡丹種植等產業,鄉親們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小小香菇能成為顧家臺的富民產業,是阜平縣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近年來,阜平縣積極構建“1+6+4”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政府+企業+科研+金融+園區+農戶”的六位一體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了現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藥材、規模養殖、家庭手工業、生態旅游六大產業,謀劃以光伏為引領的新能源裝備制造、以裝配式建筑為主導的綠色建材、以預制菜為主要方向的綠色農產品加工和以資源再生利用為主的循環經濟四大強縣產業,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目前,阜平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2.1萬畝,覆蓋140個行政村,建成規模園區102個,直接帶動群眾1.5萬余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蘋果、桃、梨等高效林果種植面積達10萬畝,盛果期年產值將達到20億元。
“我們將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努力交出鄉村振興走在前列、打造樣板的優異答卷。”阜平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阜平縣提出立足建設保定市西部中心城市,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生態文明示范區、全域旅游示范區和京津冀地區新能源產業基地的“一城三區一基地”發展定位,按照“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科技引領為支撐、以干部人才為關鍵、以鄉村建設為基礎”的鄉村振興發展思路,高質量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
為此,阜平縣將加快推進六大富民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都市型農業、設施農業等,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伸農業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統籌文化、旅游與農業協同發展,利用秀美的山水、紅色歷史和良好的旅游產業基礎,發展休閑度假、觀光采摘等新興業態,打造增收新亮點。
唐山市豐南區
以“項目帶基地、基地帶農戶”,推進全域園區化集群化發展
2022年12月25日,在唐山市豐南區黑沿子鎮通威“漁光一體”現代漁業產業園,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以前這是鹽堿地,成為‘漁光一體’基地后,上層用于光伏發電,下層水面用于水產養殖。”通威漁光一體科技(唐山)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明介紹,漁業產業園將水上光伏發電、水中養殖和園區觀光旅游有效結合,實現資源復合利用,經濟效益疊加。
目前,“漁光一體”現代漁業產業園已經完成魚池標準化改造3000余畝,在生產清潔能源的同時,依托“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推廣高效養殖,每畝綜合效益超5萬元,有效提高了養殖戶收益。
上能發電,下可養殖,“漁光一體”項目是豐南區探索形成“項目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一個生動案例。
近年來,豐南區實施龍頭拉動、特色聯動、園區推動、大戶帶動、科技促動“五動戰略”,建成萬畝東部蔬菜現代農業園區、惠豐現代農業園區、通威“漁光一體”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等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以省級和市級產業園為引領、區級產業園為支撐的全域園區化集群化發展態勢,為發展現代農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豐南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鄭印紅介紹,豐南區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充分發揮基地推動、龍頭拉動和合作互動效應,做大做強糧棉油、蔬菜、畜牧、水產等傳統主導產業,提升西紅柿和對蝦兩大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一批帶動能力強、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同時,豐南區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培育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主體,推動農業由分散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深化村企共建、產村融合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企業經營、集體經營、家庭經營和合作經營深度融合新格局。
目前,豐南區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農業標準化覆蓋率達75%,農業產業化經營率70.5%。其中,依托天食集團錦疆現代農業園和食品加工產業園項目,打造全省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示范基地,帶動周邊區域10萬畝高效農業發展。君樂寶集團2.2萬噸嬰幼兒配方奶粉和1.5萬頭奶牛牧場項目,帶動全區奶牛存欄突破3萬頭,構建了集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魏縣
美化人居環境,擦亮鄉村幸福底色
走進魏縣大馬村鄉西北村,眼前的道路干凈寬敞,陽光下村舍整齊劃一,錯落有致,老人和孩子們在“馬”文化廣場悠閑地享受著冬日的暖陽。
“大伙兒都喜歡到廣場來鍛煉,環境美又寬敞,還能了解家鄉‘馬’的文化歷史。”西北村村民李化國說,這幾年村里變得越來越漂亮,很多離家在外的人都回來發展了,“咱農村真的一點兒也不比城里差。”
然而誰能想到,這個受村民歡迎的“馬”文化廣場,半年前還是一個氣味難聞、夏天蚊蠅亂飛的垃圾坑。它的“變身”,離不開“一集中四治理”“五清三建一改一拆”等活動在全縣的深入開展。
清垃圾、除雜草、栽綠植……經過一個多月的施工,占地1000平方米的“馬”文化廣場建成,廣場上砌筑了一座奔馬雕像,底座四面用不同字體設計了“馬”的字樣,還配置了健身設施和太陽能路燈,成了一個集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小型公園。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魏縣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和美麗庭院創建等活動,全面刷新鄉村顏值,推動“綠美”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底色。2022年,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26公里,公路通村率達100%,新改造提升農村電網95.45公里,農村主街巷硬化、亮化實現全覆蓋。
鄉村之美,不僅要外在美,還需要內在美。走進東代固鎮后閆莊村的“老年食堂”,室內寬敞明亮、干凈整潔,一張張餐桌擺放得整整齊齊,老人們分散坐開,工作人員忙著把盛好的飯菜送到餐桌上……
“這里的飯菜很可口,吃得舒心,一周吃飯不重樣。”正在“老年食堂”用餐的楊風修老人連聲稱贊。
這家“老年食堂”是半公益項目,場所由村里提供,志愿者申報義務經營,資金由“老年人拿一點,村委會補一點,鎮政府助一點,民政局貼一點,社會捐一點”五部分組成,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的一日三餐,讓老人們吃出了幸福晚年“好味道”。
鄉村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群眾幸福感逐年提高。借勢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魏縣將協調推進城區、園區、社區三區同建,在鄉村民居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持續加碼。特別是在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
魏縣縣委書記蘇雷芳表示,未來,魏縣將努力把全縣鄉村建成共富共美的“生態創意鄉村”,力爭到2024年將魏縣打造成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新標桿。(河北日報記者郝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