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3月6日電(李雪嬌)“你看,可轉向提廊機將預制的管廊節段平衡調平吊運,架廊機組裝架設,兩節管廊就像拼積木一樣,毫厘不差地拼接在一起。整個操作行云流水,但其實每節構件都有13米長、8米寬、4米多高,重量超百噸……”指著眼前的項目模具,中交二公局雄安新區試驗管廊項目負責人馬華兵打開了話匣子。
工作中的馬華兵。中國雄安官網毛鶴然 攝
2020年11月,馬華兵來到雄安新區,負責雄安新區長節段、大噸位預制裝配式綜合管廊試驗項目。經過不舍晝夜的努力,全體參試人員解鎖了重點項目建設的“雄安技術”,完成了雄安新區首個長節段、大噸位整體式預拼裝綜合管廊工程,創新性建設出國際領先的長節段、大噸位裝配式綜合管廊技術系統,也為地下工程的整體預制裝配化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
“先地下、后地上”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重要理念之一。為了避免傳統城市建設中存在的“空中蜘蛛網”“馬路拉鏈”等“城市病”,雄安新區將水電氣暖訊這些市政配套設施全部規劃進地下管廊,讓新區的市容市貌更美觀、更安全,也可以減少路面翻修的頻率和費用。
啟動區NA8綜合管廊項目現場。中國雄安官網毛鶴然 攝
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規劃要求,雄安新區綜合管廊示范工程的管廊標準為4艙室結構,是市面上現有管廊長度的4倍、重量的8倍,這不僅是由小到大的量的增加,而且是預制、運輸、安裝整個體系實現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質”的飛越。加緊敲定建設方案成為馬華兵首要面臨的難題。
“項目前期,雄安集團與我們多次溝通協商,對建設過程細節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馬華兵說,綜合管廊建設投資大,施工難度高,標準要求高,很多技術都是開創性的,并且項目肩負著為新區后續綜合管廊項目提供“雄安樣板”的職責,這讓他深感使命艱巨,責任重大。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挑燈夜戰、通宵達旦成為工作常態,馬華兵拿著圖紙一遍遍演算、推敲,泡在工地跟緊每一個流程,以高度的責任心完成現場巡查及技術問題的處理。經過3年努力,項目研發出大噸位整體式預制拼裝綜合管廊施工關鍵技術,在預制管廊試驗成果驗收專家評審會上獲得院士專家的一致認可。
工作中的馬華兵。中國雄安官網毛鶴然 攝
20余年的刻苦鉆研,使馬華兵積累了豐富的施工技術經驗,并能根據不同項目的工程特點和出現的技術難題開展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他先后主持參與完成了1項中交二公局科學技術進度企業一等功、3項發明專利等科技成果。如今,馬華兵依然保持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創新精神,為科技創新工作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雄安建設的背后,技術創新功不可沒。”馬華兵說,來到雄安新區后,自己對“無創新,不雄安”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雄安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我們要主動融入科技創新的春潮中,把準科技創新的發展脈搏,做好‘創新’文章,在雄安新區這片熱土上打造更多標志性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