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有身份證不稀奇,但是樹木有“身份證”是不是第一次聽說。在雄安新區“千年秀林”,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一掃碼就能知道它的前世今生。昨天河北新聞聯播報道了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創新舉措,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雄安的“千年秀林”有啥不一樣。
走進“千年秀林”,銀杏、國槐、松樹,你會看到它們身上都懸掛著一張張小卡片,卡片上面印有二維碼,這就是雄安樹木專屬的“身份證”,它連接著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通過它能夠實現對苗木全生命過程的監控。
通過手機上的“雄安森林”App掃描樹上的鋁牌二維碼,進入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就能看到這棵樹的身份信息。它記錄了樹種名稱、規格、來源地、栽植時間、栽植人以及后續的管護情況。這些數據積累,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了解森林自然演替和樹種生長規律。
“千年秀林”的樹種有將近300種,樹種多了,小動物們也都來了。蘋果、山桃、板栗等果樹在林子里是散狀成片的,方便小動物進食,讓它們也愿意來、留得住。這也能增加游人的采摘樂趣,現在很多市民都喜歡帶著孩子來這里游憩。
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生態事業部副協調人劉志軍介紹:“通過幾年的精心培育,樹林整體長勢良好,像海棠類平均比4年前長粗了1倍多,榆樹比原來粗了五六倍,總體來說這個項目成活率達到了98%左右。”
從一株株幼苗長成一棵棵大樹,如今的“千年秀林”郁郁蔥蔥,已經累計植樹造林47萬畝、2500萬株,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