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我市加速鹽堿地綜合利用和旱堿麥特色產業發展——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眼下,行走在渤海新區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7600畝旱堿地麥田旁,遠遠望去,綠中帶黃,隨風掀起層層麥浪;近前細看,麥穗已經鼓脹起來,傲然挺立于麥稈頂端;農技人員正在田間地頭現場“把脈”,指導農戶做好雨后麥田管理,確保豐產增收。
“俗話說,‘灌漿有墑,籽飽穗方’。灌漿期能遇到這幾場‘及時雨’,今年指定大豐收。”田壟邊,53歲的后仙莊村民楊東進捧起一束麥穗,滿臉笑容。
“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5月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渤海新區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了解鹽堿地整治、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滄州市東部區域地堿水咸,土壤越靠近渤海,鹽堿化程度越高,僅鹽堿耕地面積就達518.2萬畝。為喚醒這一“沉睡”的后備耕地資源,近年來,滄州市堅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開展鹽堿地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啟動實施暗管改堿和生態修復工程,最大限度將鹽堿地轉化為耕地后備資源。目前,已完成鹽堿地土地綜合整治項目207個,新增耕地面積12.1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56.6萬畝。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滄州做好鹽堿地綜合利用提供了強大政治引領和科學行動指南。滄州市第一時間學習貫徹、第一時間安排部署,并迅速成立旱堿麥產業發展工作專班,抓緊摸清全市鹽堿地面積、分布、鹽堿性及種植、管理、收益等情況底數,系統梳理已研發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底數,加快制定《滄州市鹽堿地綜合利用三年發展規劃》和2023年《滄州市鹽堿地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在渤海新區黃驊市、海興縣開展試點工作的同時,深入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加強科研支持力度,完善土地流轉和托管激勵政策,做強產業打造品牌,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展現新作為,真正把關愛銘記于心、把感恩化為行動,全面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在渤海新區黃驊市常郭鎮李子札村,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合村里4000畝土地種植旱堿麥,建成了省級旱堿麥種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這也是“黃驊旱堿麥”的繁種基地。
“合作社在渤海新區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的指導下,按照旱堿麥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建立旱堿麥產前、產中、產后農業標準體系,發布旱堿麥標準化企業標準,并通過了省質監局認證,形成事事有標準、處處有制度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體系。”合作社負責人張志清在介紹時,手機一直響個不停,相繼接到的幾個電話,都是北京、天津等地面粉廠的負責人在尋求合作。
當下,渤海新區黃驊市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探索推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支撐+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經營模式,常年旱堿麥種植面積約61.8萬畝,總產約13.26萬噸,規模化種植面積為39.6萬畝,經營主體達1239家。
渤海新區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聶晶表示,下一步,渤海新區黃驊市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十屆七次全會部署,以深化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健全扶持旱堿麥發展的相關政策體系,進一步擴大規模化種植,加強標準化管理,持續對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在技術創新、品牌培育、市場拓展、產品認證等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撬動金融社會資本更多投入農村農業。同時,成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旱堿麥行業協會,按照“農業+協會+市場”的思路,進一步推動資源整合、信息共享、聯合創新,不斷提升精細化加工,做強品牌化培育。
不光有小麥在鹽堿地中拔節生長,在滄州各地,不同水肥、土壤條件下種植的耐鹽堿蔬菜、水果、糧食也長勢良好,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海興堿梨”。
海興縣曾是干旱、漬澇、鹽堿等自然災害頻發之地。為了根治鹽堿地,充分提高鹽堿地的種植收益,當地在發展旱堿麥種植的同時,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河北農業大學及南京農業大學合作,開發鹽堿地高效梨樹種植。
“鹽堿地富含鉀元素,同樣的管理模式下,鹽堿地長出的梨果比普通梨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海興堿梨涵蓋皇冠、玉露香、鴨梨、秋月等多個品種,不僅通過了有機認證,還申請了‘海興堿梨’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每公斤最高能賣到30多元。”海興縣委書記回永智介紹,目前,海興縣發展了海興堿梨、秋雪蜜桃等鹽堿地林果種植1.3萬畝,年產量約7000噸;發展了南齊茴香、茶棚甜瓜、堿地西瓜等鹽堿地蔬菜種植1.2萬畝,年產量2.3萬噸。
“習近平總書記在滄州視察,站在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對鹽堿地綜合利用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堅定不移做好鹽堿地綜合利用和特色農業大文章。海興縣將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全力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回永智表示,將依托中科院海興試驗站,加強旱堿麥品種技術研發和推廣,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規模化種植。同時,積極培育省市龍頭企業,加大“兩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扶持力度,打造“麥固”系列旱堿麥、“海興堿梨”系列果品、“南齊茴香”系列蔬菜等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昔日的“白花花”變為如今的“金燦燦”,滄州走出了一條鹽堿地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的路子,但仍存在規模化種植程度低、畝均單產水平低、深加工拳頭產品少、品牌影響力小等問題和不足。
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劉俊義表示,市農業農村局將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充分發揮“三農”工作參謀部、戰斗部和先鋒隊的作用,圍繞“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著力推進“一區、一園、兩中心、四體系”建設,實現“三增、四化”旱堿麥產業發展新格局。“一區”,即建設旱堿麥種植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一園”,即建設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兩中心”,即推動成立國家旱堿麥技術創新中心、綠色食品(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量創新發展全國技術中心建設;“四體系”,即建立健全旱堿麥育種、種植、推廣、加工標準體系;“三增”,即推動旱堿麥面積增大、單產增加、農民增收;“四化”,即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訂單化銷售、產業化經營,著力提升旱堿麥全產業鏈競爭力,努力為全省乃至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滄州經驗”。
昔日荒堿灘,今朝米糧倉。相信,隨著鹽堿地綜合利用和旱堿麥特色產業發展的推進,不遠的將來,滄州鹽堿地將迎來一個又一個豐收年。(記者馬志輝)